88读书网 > 晚明之我是崇祯 > 第100章 科举大纲
    入春之后的南京城显得给外热闹,天下士子云集南京城的盛况再次出现,不仅是大明朝南迁的原因,还有就是大明朝要开始金秋科举了。

    所以很多学子都早早地来到南京城,开始拜会各家名师高官,拉拢人脉,以求在将来获得更好的仕途出路。

    而且随着大明礼部公布了金秋科举考试大纲之后,大明朝南迁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也算在一片期待声中落地了,各种猜测都随着大纲的公布而停止了。

    在礼部公布的大纲里面,科举取士的科目分为:进士、明经、明算、明法、明字、明医六科。

    其中进士、明经、明法、明算、明字都没有超出众人的意料,这些都是传统科目。

    自元朝之后,进士科已经独霸朝堂,明朝也是如此,虽然有其它科目,但是进士科参加殿试,也就是所谓的天子门生,所以就掩盖了其它科目。

    元朝甚至直接废除了其它科目,只取进士科,在明朝也基本如此,虽然还有明经等科目,但是学子们都会参加进士科,进士出身已经是读书人的向往,而且进士科也是最难的一科。

    进士科以四书五经为范本,其中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出题范围不超过四书五经。

    但是备受推崇的理学名着,朱熹的《四书集注》却没有出现在进士科范本里面,只是在公告中说明以四书五经为主,至于其它关于四书五经的集注之类的书籍,则是可以作为考生的参考。

    这个改变让很多读书人都意识到了,进士科要改革了,程朱理学独霸朝堂的局面要改变了,这是皇帝陛下给其它学派留下了空间。

    如今天下读书人,九成都是程朱理学出身,经过元明两朝对理学的推崇,其它学派已经无法和程朱理学抗衡。

    看了这次考试大纲,程朱理学的考生虽然心中有些失落,但是也算满意。

    虽然没有明确《四书集注》作为考试范本,但是也没有说不可以采用里面的观点,而且程朱理学的学子们都是以《四书集注》来解释学习四书的。

    进士科的试题则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填经,也就是经文填空,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摘录里面的名句佳篇的一部分,将其中的一些词语空出来,让考生们填写。

    填经对于如今的读书人来说,其实是最简单的一部分,基本上都是白送的分数。

    第二部分考察对经文的理解,挑选出来一段经文,进行解读。

    第三部分考察诗文,按照考试要求作诗。

    第四部分是策论考察,给出一个观点,然后进行解读,阐述治国理政的政策。

    进士科是学子们最熟悉的科目,尤其是第一部分考察填经,基本上没有任何难度,这个时代的学子那个不是熟读四书五经的。

    第二部分的经文理解,本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但是这次考试不同了,因为没有明确说明《四书集注》作为范本,那么同一段经文,不同学派的解释也就不同了,所以这一部分可能就要有区别了。

    第三部分的诗文也没有问题,完全就是个人才学的考察。

    第四部分的策论才是最难的,分数最高的就是最后一部分的策论,这才是关键,也是各学派差异最大的地方。

    不同学派观点对于治国理政的理解也不同,所以表述的思想也就不同,这就要看主考官和皇帝陛下的喜好了。

    至于明经考试,则是纯粹考察经文的科目,考试以《论语》、《孝经》为主,加上九经的考察。《礼记》、《春秋左传》这两经被称为大经。《毛诗》、《周礼》、《礼仪》这三经被称为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这四经被称为小经。

    明经考试分为三个级别,为通晓二经者,三经者,五经者,通二经者则是需要通晓大经一部,小经一部,或者是两部中经。通三经者,则是通晓大、中、小经各一部。至于五经者,则是大、小经偕通。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考试,选着的不同,成绩自然也不同,二经自然是没有三经高,但是如果三经考试成绩不理想,也不一定有二经考生好,这都是相对而言,至于通晓五经之人,大明朝都屈指可数,都是大贤了。

    明经考试的试题无论是二经,三经,还是五经,都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填经,也就是填空,考察学子对经文的记忆,第二部分则是经文理解,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相对于进士考试,明经要简单很多,尤其是二经和三经的难度完全无法和进士科相比,于是历史上也出现了“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也就是说三十岁考上明经的都算老的,五十岁考上进士的都算年轻的。

    但是明经想要做到通晓五经的程度,那也是进士科无法企及的,所以考生大部分都会参考二经和三经,少有人参考五经。

    自元朝之后,进士科已经独霸朝堂,也受到皇帝的推崇,于是就出现了不重视明经等其它科目的情况。

    尤其是元朝,甚至废除了明经科,但是明朝还是恢复了,毕竟明经也算是对进士的一个补充,对于很多才学不出众的考生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明算和明法,还有明字历来都不受重视,主要原因就是皇帝看重进士出身的人。

    但是朱由检则不同于其他皇帝,所以究竟是否还偏爱进士科,也是不确定的,于是这些冷门的科目,也有很多学子报考。

    明法考试的范围为《大明律》,考试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填空,考察对法令的记忆。

    第二部分列举一些具体案件,然后学子进行分析,根据《大明律》的法令进行处理判决。

    最后一部分则是策论,给出一个宽泛的题目,学子通过论述阐述治国理政的观点,但是必须要围绕律法这一思想。

    明算则是以考察《九章算术》为主,考试也主要是计算和解题,这个考试更像后世的考试,有点考察数学的感觉。

    明字,也称为明书,是以《周辞》、《字经》为主,是最简单的考试,主要看参考人员的书法和对文字的理解。

    这个时代没有先进的印刷工具,加上朝廷官府很多公务都需要手书来处理,于是善于文字的官吏需求就非常大,记录朝堂论证,皇帝起居,历史典籍,公文整理等等,都是需要很多娴熟的文字官员。

    最后就是明医了,这个是全新的科目,朱由检准备选拔一部分擅医学的郎中或者青年,进入太医院进行学习研究。

    随着科举考试大纲的公布,南京城顿时沸腾了起来,士子文人们纷纷开始讨论这次科举考试。

    但是皇帝陛下现在还没有选定主考官,也成为了众人谈论的话题,毕竟主考官就意味着皇帝的态度,眼下江南东林人都在等着主考官的确定。

    科举考试历来都是每个朝代最重大的事情,这是为个国家选拔人才,所以绝对不能马虎。

    朱由检也是做足了准备,在考试人员上面一直都没有确定,就是担心作弊情况的出现。

    这个时代很多读书人都喜欢拜会名师高士,尤其是来到南京的士子们,更是整日寻求着能够拜会当朝官员,尤其是内阁三位大学士,前去拜访的门贴都已经用框来装了。

    朱由检担心出现作弊,这是他的第一次科举,所有人都在看着,尤其是主考官,更是成为了众多学子争相拜访之人。

    虽然朱由检没有确定主考官,但是可能担任主考官的一些官员的府邸已经被学子们踏破了门栏。

    就在南京明朝公布科举大纲的同时,在京城的满清也迎来了一件大喜事,那就是皇太后古特氏下嫁多尔衮,整个京城全部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满清权贵和京城的汉官要全部参加朝贺,但是明白的人都知道,这样的举动完全违背了礼乐之制。

    皇太后下嫁,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很多礼部汉官眼中,这简直是就是大逆不道,但是每个人都想保住项上人头,所以他们都竭尽所能地阿谀奉承,并且翻出一些典籍名句来解释这是完全合乎礼法的。

    和满清京城喜气洋洋的场面不同,满清在各路的军事进展却非常缓慢,这让多尔衮心中非常焦虑,但是他现在还无法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打仗上面,而是需要迎合古特氏这个荒诞的女人。

    多尔衮内心也非常悲凉,他知道自己真的要成为后世史官的笑柄了,百年之后也不知道后世如何评价他。

    和多尔衮的担忧不同,一心想要嫁人的古特氏反倒是非常欢喜,就等着嫁给多尔衮,让她和多尔衮可以名正言顺在一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