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盛唐重工 > 第五章 原始火柴
    火石碰撞产生的清脆声响,在山村内悠悠传响,四溅的火星,在昏黄的天气里,显得格外显目。

    只是,点不着火是个问题。

    火塘里面,摆放着一些白色的绒棉,应该是一种野草产的草絮,被当做引火物。

    火星迸射在这些绒棉上,能够以此引燃。

    这得需要野草绒棉格外干燥才行。

    方宁脸色渐渐变凝,以他所想,在唐朝,不应该还使用这么原始的燃火方式啊。

    虽然方宁不是什么历史达人,但他也知道,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发烛’。

    南北朝时期,北齐有个宫女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

    南北朝时期都已经发明出来的东西,怎么到了唐朝这里,就失传了?

    方宁有些不明白。

    不过随后他也想明白了,他所了解的事实,是后代无数史学家通过各个时期的流传手记所翻阅记载下来的东西。

    史学家长年累月泡在历史遗留书籍里面,像是大海淘沙,需要大量的精力,甚至一生都在研究各个时期的历史,还不一定能搞的明白。

    大唐不像是后世,在后世那旮旯,只要一有点新奇的东西,就能立刻通过网络传遍各地,毕竟吃瓜党们闲的也就只能吃瓜了。而在封建时期呢,疆域辽阔,交通通讯都不便利,哪怕发生了天灾人祸、造反什么的,信息传递即使八百里加急,也得等个一两天。

    所以出现点什么新鲜玩意,还没等人关注,就在历史中消失,也是常有的事情。

    更何况南北朝那会,乱的很,说不定啥时候就灭国了,再加上是宫廷后事,被皇宫后院的记事记载下来,却没有流传出去,或者是流传出去了,但因为常年的战争失传了,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说到底,史实这玩意,我们后来人通过各种典籍了解到那个时期所发生的事情,但在当时,那个时代的人,说不定自己都搞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庄二叔,我们村子点火都这么困难吗?”方宁问道。

    庄二道:“其实还好,我们村子里有个火塘,每天都会派专人来看着,防止火势熄灭,如果用火的话,可以到火塘这里来取火种。”

    方宁点点头,算是明白了。

    唐朝这会的用火方式,可以用‘薪火相传’来表示了。族居的话,会有一个专门的火塘,来用来传火,而如果是在野外的话,就只能用火石了。

    “点着了。”火塘那里突然传来阵阵欢呼声。

    “多添点柴,把火生旺点。”

    “一会火烧大了,从火塘里取根火种,回家也该做饭了。”庄二说道。

    方宁转身看向两个女娃娃,通过近一天的接触,方宁也算了解了二人。

    两个娃娃今年都刚刚五岁,是双胞胎,但应是异卵双胞胎,模样不同,姐姐的叫花花,妹妹叫果果。

    姐妹二人从昨天就开始逃难,也许期间还吃过一些东西,但到了现在,估计也快饿坏了。

    “庄二叔,囡囡们都饿了,我先回去给他们做饭了。”方宁取了火种,往自己那方破茅草屋走去。

    回到草屋,烧起篝火,往陶罐里加好水,又切了一块熏肉放进去,方宁跟花花果果便坐在篝火边,呆呆的坐着。

    等饭煮好,方宁先用木碗给两个孩子盛上饭,然后才给自己添满。

    吃过饭,方宁将木碗刷好,哄着两个娃娃睡觉。

    连日的逃难,担惊受怕过后,两个娃娃此刻紧绷着的心情放松下来,又加上吃饱饭,劳累感一下子迎面而来,不一会就睡着了。

    只是睡着之后,小手还紧紧拉着方宁的衣角,怕他一不留意就走了。

    也许在两个孩子心里,方宁这个仅仅认识了一天的人,是她们最后的依靠了吧。

    而方宁呢,这一刻,是不是也将两个娃娃当成了自己心灵的安慰?

    是个人都害怕孤独,也许相依为伴,生存下去是个不错的想法。

    更何况,方宁也没有那么狠的心扔下两个孱弱的孩子。

    方宁替两个娃娃夹好被子,这才起身,往村子里的其他户人家走去。

    他找到一个大婶,想让大婶帮他重新裁剪一下衣服,现在的衣服,对他而言实在是太大了,不贴身。

    大婶开始的时候还有些心疼针线,但等听方宁说裁剪下来的布料就不要了之后,大婶摸了摸方宁的衣服,感觉布料很结实,想必应该不便宜,就痛快的答应了。

    等方宁重新回到破茅草屋的时候,他身上的衣服已经变了模样。

    原本套在身体上的麻袋,现在彻底变成了合身的麻袋,你不能过份的相信这些乡下婆娘的针线手艺,在她们的认知里,有衣服穿,就已经不错了。

    方宁摸了摸头,也只能这样了。

    不过接下来,需要留头发了。

    在古代,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所以古代人都有蓄发的习惯,虽然大唐不像大清那般有不结辫就砍头的律法,但总不能显得太过另类。

    好在乡野中人,对此也没大多讲究,现在还能说得过去。

    方宁坐在两个娃娃身边。

    生活已经趋于安稳,可是接下来,要怎样去生活?

    大唐实行的均田令,年满十五岁之后,就会分得田地。

    方宁想了想,摇摇头,种田是不可能种田的,这辈子都不会种田。而且种田,就那点收成,实在是没几个大钱啊。

    既然不打算种田,那么就需要做些本钱小的小买卖才行,不然就靠现在手里的这点钱,实在是养活不了三个人。

    但是小本买卖,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篝火燃烧产生的噼啪声一下子令他惊醒。

    大唐燃火现在既然这么困难,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卖卖火柴?

    三百年后,北宋时期,有一名臣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有时候夜里有急事,可是还得花不少时间做灯,很不方便,于是,有一位聪明人用松木条浸染了硫磺,贮存起来备用。需要时,把它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

    及至后来,这种引火的东东进了店铺,成了商品,大批量地生产、供应,便更名为“火寸条”。

    到了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经到处都有出售火柴的小贩。陶宗仪《辍耕录》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焠儿。盖以发火及代烛也。”

    恩······这种原始火柴在三百年后的南北宋会被人当做商品售卖,那在唐朝这个时期,应该是还没有‘火柴’这种商品的。

    完全可以搞一下嘛。

    三四百年后南北宋的商品,提前出现在唐朝,应该能很受欢迎吧,最起码,也比种田赚的多吧。

    有了这个想法,方宁就安心下来。

    赚钱大计确定下来之后,方宁便有了一丝解脱,起码能保证饿不死了。

    合衣躺在两个娃娃身边。

    天下之大,何处为家?

    心安处。

    皎洁的月光,篝火的噼啪声,两个娃娃轻微的呼吸声。

    让方宁有了一丝心安。

    或许便因此有了一丝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