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网 > 教主与王爷的那一脚 >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三章:皇位之争(下)
    豪格转开视线像是沒有看到代善看向他带着恳求的视线,而是看向他身边的官员。

    那个官员立马会意,看向多尔衮道“睿亲王恐怕要说出真相吧?要知道这先帝刚驾崩,礼亲王可是特地的嘱咐过不准出现大不敬之言的,想來睿亲王受尽先帝的宠爱不会想让先帝不得安宁吧!”

    “放肆!”一向温和的多尔衮竟然出口喝向那个开口的官员,面上也不是一向温和的样子,看向那个官员的眼眸中也满是冷意“图尔格,这等言语也是能拿來大殿内胡言乱语的吗?”

    被叫做图尔格也脸色变得苍白,他刚才实在是太口无遮拦了,赶紧的对着哲哲坐着的地方跪下“臣是无心之失,还请皇后恕罪。”哲哲冷笑出色“好一个无心之失,你口口声声说硕托与阿达礼口出大不敬之言,依本宫看來你倒是说的不少。”

    说道后面已经是动怒了,图尔格额头上满是冷汗。这时豪格缓缓的开口“图尔格确实失言,还请皇后娘娘看在他一片忠心的份上绕过他这次,眼下要紧的事是查明硕托与阿达礼可否真的到睿亲王府撺掇睿亲王继位。”

    多尔衮不说话站在那边,给人的感觉却是他很是为难。这时硕托突然的跪下道“臣认罪,臣的确带着阿达礼在睿亲王府口出大不敬之言。”

    硕托的打算是他现在认罪了,顶多也就是削去爵位,但是看这个形势皇后对豪格不满,他的阿玛对豪格也会心生不满,那么这继位之人十有**不会是豪格,那么不是豪格也就是多尔衮了。

    等到多尔衮继位了,他这个爵位还不是想什么时候回复不就回复了。可是让他想错的是这件事事实上从头到尾都是多尔衮一手策划的。从他们在睿亲王府中用教主威胁利诱多尔衮时多尔衮对它们就动了杀心,沒有人可以利用他的东方,敢打他东方主意的他一个也不会放过。

    也就是这个原因,那个放话出來的奴才是他让罕格安排的,会传到豪格那里也是他安排的,他知道只有豪格才会揪着这样又可以打击他又可以除掉两个不顺眼的人的机会。果然,就算代善已经带着恳求的看向豪格了,豪格也沒有揭过这件事。

    微微垂下眼睑的多尔衮眼中闪过一抹笑意,他的东方很快就能回到他的身边了。硕托招出了,阿达礼也跪下认罪,代善看向他们的眼中是恨铁不成钢,更是一种疲累。豪格冷笑道“既然硕托和阿达礼也承认了,那么就沒什么好说的了”

    说道这里他看向代善,微微的勾起唇角“大伯,硕托与阿达礼撺掇十四叔继位,他们也认了,按照规矩來您看这件事怎么处置?而且他们撺掇的十四叔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多尔衮沒有开口,代善一瞬间像是老了很多岁,张张嘴还沒说出话豪格下面的另一个官员又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礼亲王不是早就定在那里了。”

    代善的脸色变得苍白,硕托与阿达礼也是刷白了脸色,规矩是斩首示众。大殿里沒有人说话,哲哲想要开口却看到下面的范文程对她微微的摇头,豪格今日是铁了心要追究到底了。

    最后还是多尔衮开口了“我从來就无意争夺皇位,硕托与阿达礼说是撺掇我,也沒有成功,算不得重罪。”豪格嗤笑一声“十四叔现在说这些可沒用,先把硕托他们的事解决了再來商议皇位的继承人不是更好?”

    代善咬紧牙沒有开口,硕托看向豪格,瞪大的双眼满是恨意“豪格,你不得好死!”豪格黑着脸看他,眼里满是轻蔑。终于代善开口了“既然定下规矩了,那就按照规矩來,斩首示众,本王亲自來斩。”

    朝堂一片哗然,硕托与阿达礼满是不可置信的看向代善。多尔衮有一瞬间嘴角微微的勾起,但是只有那么一瞬间让人以为是错觉,再看过去多尔衮是紧皱眉头一脸担心的样子。豪格则是嘴角上扬“那就劳烦大伯了”

    代善闭上眼轻吸一口气缓缓的走向下面。正要拔剑被人按住了手,看过去是多尔衮。多尔衮眼中带着惭愧,缓缓的开口“这件事还是由我來做吧,大哥你就在这里吧。”代善最后还是微微的点头同意了,心里对多尔衮则是加深了几分好感,对豪格则是生出了怨气。

    多尔衮看向豪格,眼睛又转向地上已将面如死灰的硕托与阿达礼,开口对多铎和他下面的士兵道“将他们二人带出大殿,由本王亲自施行。”

    硕托到死都沒想到他的口无遮拦终是害了他与他的长子,代善的心中更是苦不堪言。等到多尔衮再进殿的时候大殿里很安静,多尔衮缓缓的开口“已经斩首示众”

    豪格出言道“十四叔可真是有心之人啊,别人这么的对你,你倒是能下狠手。”多尔衮不理他,看向其他人“国不可一日无君,请诸位早日决定谁能担当继承大统只人选。”

    拥护豪格的官员立马的站出來拥护豪格,什么先帝长子,战功赫赫,屡建奇功,只差口水沒说出來。等到他们说完多尔衮摇头道“不妥,肃亲王心胸狭隘,对朝堂之事也无建树,且智谋不足,不宜为大统之人选。”

    两黄旗的开始吵闹不休,两白旗的官员横眉冷对,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君。虽然刚才多尔衮说为想过继承皇位,但是主张由多尔衮登极的重臣也大有人在。东庑殿内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來,与会者个个屏息沉思,寻找解决办法。

    多尔衮明白,他强行继位绝对不是最佳选择,豪格绝非等闲之辈,而且他本來就沒想过继承皇位,他想要的不过是获得大权让他的东方回到他的身边。豪格也知道,和睿智聪慧的多尔衮协商解决,绝对沒有可能,武力解决他也沒有绝对把握。

    就这样争夺皇位的大战从崇德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开始,双方一直互不相让,宫廷内火药味很浓,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

    群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惟恐出现动乱,伤及国运。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的情势中,亲贵大臣们必须拿出令宫廷内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特别是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

    多日反复磋商之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两黄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先帝亲掌的军队代表,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争斗得难解难分、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他们提出了由皇子继承大统的新方案。这个方案看是合理的,但是当时的情景能得到认同继位的除了豪格其他的都只是孩子。

    多尔衮听到这个方案微微勾起唇角,在第二日的朝堂中提出了由六岁的福临继位。这个方案得到了皇后哲哲的赞同,本來她私心里就喜欢福临,豪格一派持反对意见,但是无奈代善同意了,范文程也同意了由福临继位的方案。

    经过十多天的较量,做出最后的决议:六岁的福临继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宫廷多数高官沒有异议。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的地位及其支持者。

    然而豪格沒想到的会是多尔衮的布置可不只是如此,很快的济尔哈朗就被多尔衮给压制住了,多尔衮在皇位之争中虽然沒有争得皇位却是独揽大权,赢了豪格。

    消息传出后各方态度不一,肃亲王府中让人望而生畏的那个院子里,主人正在听他身边侍女的回报,听到最后多尔衮摄政王的结局时微微的勾起了唇角,倾国倾城。空气中好像有谁在呢喃:多尔衮,再过不久你就该來接我了。

    后世是这样描写多尔衮的这段历史的: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生前未立嗣子,因此,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多尔衮诛杀阿达礼、硕讬,与诸王、诸贝勒、群臣奉福临即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与多尔衮左右辅政,等福临年长后,当即归政。这个方案,打破了僵局。多尔衮顾全了大局,虽然沒有得到皇位,却也不是这场争斗的失败者,由于拥立六岁的福临,一切实权掌握在他手中,与济尔哈朗商议罢黜诸王贝勒在六部的官职。

    顺治元年正月,禁止外国馈赠清朝诸王贝勒。济尔哈朗谕令诸大臣,凡事先奏请摄政王多尔衮,书写名子时,多尔衮亦先之。由是多尔衮始专政,成为清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